感謝訪問甘肅成人高考網,網站主要提供成考考生提供成考報名入口、時間、條件和費用,站內內容僅供交流使用,官方信息以甘肅省教育考試院為準站點地圖|網站地圖

甘肅成人高考網

甘肅成人高考網

地區(qū): 蘭州 嘉峪關 金昌 白銀 天水 武威 張掖 平涼 酒泉 慶陽 定西 隴南 臨夏回族 甘南藏族

2022年甘肅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tài)基礎考點復習

文章來源: 甘肅成考網 作者: 小編 瀏覽量: 552 發(fā)布時間: 2022-10-18 10:36
2022年甘肅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tài)基礎考點復習 生態(tài)學基礎考試知識點 1.生物多樣性: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 2.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 3.內稟增長率:在沒有任何環(huán)境因素(食物、領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條件下,由種

2022年甘肅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tài)基礎考點復習

        

        生態(tài)學基礎考試知識點

        1.生物多樣性: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

        

        2.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

        

        3.內稟增長率:在沒有任何環(huán)境因素(食物、領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條件下,由種群內在因素決定的穩(wěn)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稱為種群的內稟增長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記作 rm。

        

        4.鄰接效應:當種群密度增加時,在鄰接的個體之間所出現的相互影響。

        

        5.自疏現象:如果某種植物的播種密度超過一定值時,種內對資源的競爭不僅影響到植株生長發(fā)育的速度,而且影響植物的存活率,這一現象叫自疏現象。

        

        6.阿里規(guī)律:動物種群有一個最適的種群密度,因而種群過密或過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對種群產生抑制性的影響。

        

        7.種間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

        

        8.生命表:用來描述種群生存與死亡的統(tǒng)計工具。

        

        9.動態(tài)生命表:根據觀察一群同一時間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動態(tài)過程而獲得數據編制的生命表。

        

        10.靜態(tài)生命表:根據某一特定時間對種群作一個年齡結構調查,并根據結果而編制的生命表。

        

        11.空間異質性:指生態(tài)學過程和格局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及其復雜性。

        

        12.邊緣效應:指綴塊邊緣部分由于受外圍影響而表現出與綴塊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態(tài)學特征的現象。

        

        13. 哈-溫定律:在無限大的種群中,每一個體與種群內其他個體的交配機會均等,并且沒有其它干擾因素(突變、漂移、自然選擇等),各代的基因頻率不變,無論其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如何,只經歷一代,即達到遺傳平衡。

        

        14.遺傳漂變:一般發(fā)生在較小的種群中,因為在一個很大的種群里,如果不發(fā)生突變,根據哈-溫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頻率將保持平衡狀態(tài),但在較小的種群中,既使無適應的變異發(fā)生,種群內基因頻率也會發(fā)生變化,也就是由于隔離,不能充分的隨機交配,種群內基因不能達到完全自由分離和組合時產生的誤差所引起的,這樣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狀在種群中繼續(xù)保存下來。

        

        15.環(huán)境容納量:對于一個種群來說,設想有一個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種群值以k表示,當種群達到k值時,將不再增長,此時k值為環(huán)境容納量。

        

        1.根據對過量鹽類的適應特點,鹽土植物可分為聚鹽性植物、泌鹽性植物和不透鹽植物。

        

        2.有效積溫的計算方法,是從某一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減去 生物學零度。

        

        3.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維持 250kg 的生物產量,鉀可維持 350kg 的產量,磷可維持 500kg 的產量,而實際產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產量將停留在 350kg ,因為此時產量為鉀所限制。這種現象可以用生態(tài)學上的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進行解釋。

        

        4.陸生植物隨生長環(huán)境的水分狀態(tài)可分為 濕生植物 、 中生植物 和 旱生植物 。

        

        5.根據生態(tài)因子作用強度與種群密度的關系,可將其分為 密度制約因子 和 非密度制約因子 。

        

        6.生態(tài)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包括 綜合作用 、主導因子作用 、 階段性作用 、 不可替代性和補償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7.低溫對生物的傷害可分為 凍害 和 冷害 。

        

        8.生理有效輻射中, 紅 光和 藍 光是被葉綠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9生物為保持內穩(wěn)態(tài)發(fā)展了很多復雜的形態(tài)、生理和 行為 的適應。

        

        10.發(fā)育起點溫度又稱為 生物學零度 。

        

        11.生物的大環(huán)境包括 地區(qū)環(huán)境 、 地球環(huán)境 和 宇宙環(huán)境 。

        

        12.可見光是電磁波,其主要波長范圍在 380-760 nm。

        

        13.具體的生物個體和群體生活地段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稱為生境 。

        

        14.動物對溫度的適應方式包括 行為適應 、 形態(tài)適應 、 生理適應 。

        

        15.根據生態(tài)因子的性質可將其分為 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和 人為因子.

        

        16.生物科學中的環(huán)境一般以 生物 為主體,而環(huán)境科學中的環(huán)境一般以 人類 為主體。

        

        17.陸生動物主要通過 形態(tài)結構適應 、 行為適應 和 生理 適應減少失水。

        

        18.所有生態(tài)因子構成生物的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9.根據植物開花對日照長度的反應,可把植物分為 長日照 植物、 短日照 植物、 中日照 植物和 日中性 植物。

        

        1.什么是生態(tài)學?簡述其研究對象和范圍。

        答:生態(tài)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由于生物是呈等級組織存在的,因此,從生物大分子、基因、細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景觀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態(tài)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

        

        2.簡述生態(tài)學的分支學科。

        答:根據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分類:分子生態(tài)學、個體生態(tài)學、種群生態(tài)學、群落生態(tài)學、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學、景觀生態(tài)學與全球生態(tài)學等;根據生物類群分類:植物生態(tài)學、動物生態(tài)學、微生物生態(tài)學等;根據生境類型分類:陸地生態(tài)學、海洋生態(tài)學、森林生態(tài)學、草原生態(tài)學、沙漠生態(tài)學等;根據交叉學科分類:數學生態(tài)學、化學生態(tài)學、物理生態(tài)學等;根據應用領域分類:農業(yè)生態(tài)學、自然資源生態(tài)學、城市生態(tài)學、污染生態(tài)學等。

        

        3.生態(tài)學發(fā)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答:分為4個時期:生態(tài)學的萌芽時期(公元16世紀以前),生態(tài)學的建立時期(公元17世紀至19世紀末),生態(tài)學的鞏固時期(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現代生態(tài)學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現在)。

        

        4.簡述生態(tài)學研究的方法。

        答:生態(tài)學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調查研究、實驗室研究以及系統(tǒng)分析和模型三種類型。

        

        野外調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對生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觀測和原地實驗等方法。實驗室研究是在模擬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受控生態(tài)實驗系統(tǒng)中研究單項或多項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對種群或群落影響的方法技術。系統(tǒng)分析和模型是指對野外調查研究或受控生態(tài)實驗的大量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歸納分析,表達各種變量之間存在的種種相互關系,反映客觀生態(tài)規(guī)律性,模擬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方法技術。

        

        5.種群具有哪些不同于個體的基本特征?

        答:種群具有個體所不具備的各種群體特征,大體分3類:

        (1)種群密度和空間格局。

        (2)初級種群參數,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遷入和遷出率。出生和遷入是使種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遷出是使種群減少的因素。

        (3)次級種群參數,包括性比、年齡分布和種群增長率等。

        

        6.分解過程的特點和速率決定于哪些因素?

        答:分解過程的特點和速率決定于待分解者的質量,分解者的生物種類和分解時的理化環(huán)境條件。三方面的組合決定分解過程每一階段的速率。

        

        7.頂極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與演替過程中的群落相比,頂極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總生產量/群落呼吸小;

        (3)凈生產量低;

        (4)群落結構和食物鏈(網)復雜;

        (5)物種多樣性和生化多樣性高;

        (6)群落穩(wěn)定性高。

        

        8.引起種群波動的原因有那些?

        答:①時滯或稱為延緩的密度制約,存在于密度變化及其對種群大小的影響之間。②過度補償性密度制約③環(huán)境的隨機變化

        

        9.怎樣估計次級生產量?

        答:(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計生產量,即P=A﹣R;按攝食量和扣除糞尿量估計同化量,即A=C﹣FU(2)利用種群個體生長和出生的資料來計算動物的凈生產量。(3)凈生產量=生物量變化+死亡損失

        

        10.動物集群的代價有那些?

        答:①增加對食物的競爭②對于捕食者增加顯眼性 ③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11.生物種間關系有哪些基本類型?

        答:(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競爭(6)偏害(7)寄生(8)捕食

        

        12.高斯假說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答: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種資源和空間時產生的種間競爭現象。兩個物種越相似,它們的生態(tài)位重疊就越多,競爭就越激烈。

        

        13.自然選擇的類型有哪些?

        答:以選擇結果分三類:(1)穩(wěn)定選擇  (2)定向選擇  (3)分裂選擇

        以生物學單位分四類:(1)配子選擇  (2)親屬選擇  (3)群體選擇  (4)性選擇

        

        14.簡述謝爾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答:生物的存在與繁殖,要依賴于綜合環(huán)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項因子的量(或質)不足或過多,超過了某種生物的耐性限度,則使該物種不能生存,甚至滅絕。這一理論被稱為謝爾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該定律認為任何接近或超過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種生物對任何一種生態(tài)因子都有一個能夠耐受的范圍,即生態(tài)幅;在生態(tài)幅當中包含著一個最適區(qū),在最適區(qū)內,該物種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狀態(tài)。

        

        15.簡述有效積溫法則及其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意義。

        答:有效積溫法則的含義是生物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從環(huán)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階段的發(fā)育,而且生物各個發(fā)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

        

        有效積溫法則在農業(yè)生產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全年的農作物茬口必須根據當地的平均溫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總有效積溫進行安排,否則,農業(yè)生產將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中,也要根據當地的平均溫度以及某害蟲的有效總積溫進行預測預報。

        

        16.影響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答:(1)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擴散和動物的活動性。(2)群落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3)種內、種間關系的改變。(4)外部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5)人類的活動。

        

        17.什么是植物的溫周期現象?簡述晝夜變溫與植物干物質積累的關系。

        答:(1)植物的溫周期現象:植物對晝夜溫度變化規(guī)律的反應。

        (2)晝夜變溫與植物干物質積累的關系:

        ①白天溫度高,光合作用強,有機物質合成多。

        ②夜間溫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機物質消耗少,從而利于干物質的積累。

        

        18.什么是種間競爭?簡述種間競爭的特點和類型。

        答:(1)種間競爭:兩個或多個物種利用相同的有限資源時,為了爭奪資源而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抑制對方的現象。

        (2)特點:①競爭結果的不對稱性。②對一種資源的競爭能影響對另一種資源的競爭結果。

        (3)類型:①資源利用性競爭。②相互干涉性競爭。

        

        19.簡述風對植物的作用。

        答:(1)風具有輸送作用;(2)風影響植物生理活動;(3)風影響植物形態(tài);(4)強風對植物具有破壞作用。

        

        20.種群邏輯斯蒂增長曲線分為哪五個時期?簡述各時期的種群數量變化特征。

        答:(1)開始期:種群數量增長緩慢;(2)加速期:種群數量增加加快;(3)轉折期:種群增長率最大;(4)減速期:增長率下降;(5)飽和期:接近環(huán)境容量。

        

        20.根據開花對日照長度的反應可將植物分為哪些類型?請各舉一例。

        答:(1)長日照植物,例如菠菜;(2)短日照植物,例如菊花;(3)中日照植物,例如甘蔗;(4)日中性植物,例如黃瓜

        

        21.表示植物群落種類組成數量特征的指標有哪些?

        答:(1)多度(2)密度(3)溫度(4)頻度(5)重要值(6)優(yōu)勢度

        

        22.影響陸地植物群落經度地帶性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熱帶地區(qū)的經度地帶性植被有哪三類?

        答:(1)水(2)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熱帶草原);熱帶荒漠。

        

        22.什么是種群調節(jié)?簡述種群調節(jié)的意義。

        答:(1)種群調節(jié):當自然種群數量偏離平衡水平時,種群數量有返回平衡狀態(tài)的趨勢,這就是種群調節(jié)。

        (2)種群調節(jié)的意義:①降低種群波動的幅度,維持種群平衡;②避免種群大爆發(fā)、種群衰退及物種滅絕。

        

        23.什么是種間競爭?種間競爭的特點有哪些?

        答:(1)種間競爭:兩個或多個物種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時而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抵制對方的現象。

        (2)特點:①競爭的結果具有不對稱性;②競爭雙方對一種資源的競爭能影響對另一種資源的競爭結果。

        

        24.簡述土壤微生物的生態(tài)作用。

        答:(1)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有機物的分解;

        (2)土壤微生物殘體增加了土壤有機質;

        (3)固氮菌固氮,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4)有些微生物與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利于植物生長。

        

        25.根據生態(tài)因子的性質,通常將其分為哪五類?

        答:(1)氣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為因子

        

        26.在山地條件下,影響植被分布的主要地形要素有哪些?

        答:(1)海拔高度(2)坡向(3)坡度(4)坡位

        

        27.寫出種群邏輯斯諦增長的微分方程,并說明各參數的含義。

        答:微分方程:dN/dt=rN(1-N/K)

        參數含義:N:種群數量K:環(huán)境容量r:瞬時增長率

        

        28.生物群落的發(fā)生一般要經歷哪些過程?

        答:(1)入侵(2)定居(3)競爭(4)反應

        

        29..簡述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

        答案:(1)草原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

        (2)提供大量的飼草、飼料及畜禽產品。

        (3)具有一定的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功能。

        

        30.簡述恒溫動物對高溫環(huán)境的生理與行為適應特征。

        答:(1)生理適應 適當放松恒溫性,使體溫有較大幅度的波動。

        (2)行為適應 晝伏夜出、穴居、夏眠。

        

        31.北方針葉林的特征有哪些?

        答:(1)主要由針葉樹種組成。

        (2)群落結構簡單。

        (3)是寒溫帶的地帶性植被。

        (4)枯枝落葉層厚,分解緩慢。

       

立即提交

文章評論(已有條評論)

2023年考試安排(預計)

高起點 10月29日 10月30日
語文 外語
數學(文) 史地(文)
數學(理) 理化(理)
專升本 10月29日 10月30日
政治 專業(yè)課
外語 詳細>>

甘肅成考交流群

甘肅成考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網上預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