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肅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現代文閱讀訓練
2022年甘肅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現代文閱讀訓練
(一)閱讀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1~3小題。
“人生不滿百”,大致是不錯的。當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沒有,不過期頤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數十寒暑當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蘇東坡所謂“睡眠去其半”,稍嫌有點夸張,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總是有的。童蒙一段時期,說它是天真未鑿也好,說它是昏昧無知也好,反正是渾渾噩噩,不知不覺;及至壽登耄耋,老悖聾瞑,甚至“佳麗當前,未能繾綣”,比死人多一口氣,也沒有多少生趣可言。掐頭去尾,人生所余無幾。就是這短暫的一生,時間亦不見得能由我們自己支配。約翰遜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動輒登門拜訪,不管你正在怎樣忙碌,他覺得賓至如歸,這種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覺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樣嚴重的“時間之賊”。他只是在我們的有限的資本上抽取一點捐稅而已。我們的時間之大宗的消耗,怕還是要由我們自己負責。
1.本片段中,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比較論證方法中的類比論證。
2.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案: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學家、文學家對時間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引出論題。作者的觀點:時間是極為寶貴的,在人短暫的人生中應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時間。
3.作者是從什么角度論述時間的寶貴?
答案:從中外文學家對時間和人生的體驗來論述觀點。
(一)閱讀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1~3小題。
“人生不滿百”,大致是不錯的。當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沒有,不過期頤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數十寒暑當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蘇東坡所謂“睡眠去其半”,稍嫌有點夸張,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總是有的。童蒙一段時期,說它是天真未鑿也好,說它是昏昧無知也好,反正是渾渾噩噩,不知不覺;及至壽登耄耋,老悖聾瞑,甚至“佳麗當前,未能繾綣”,比死人多一口氣,也沒有多少生趣可言。掐頭去尾,人生所余無幾。就是這短暫的一生,時間亦不見得能由我們自己支配。約翰遜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動輒登門拜訪,不管你正在怎樣忙碌,他覺得賓至如歸,這種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覺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樣嚴重的“時間之賊”。他只是在我們的有限的資本上抽取一點捐稅而已。我們的時間之大宗的消耗,怕還是要由我們自己負責。
1.本片段中,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比較論證方法中的類比論證。
2.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案: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學家、文學家對時間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引出論題。作者的觀點:時間是極為寶貴的,在人短暫的人生中應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時間。
3.作者是從什么角度論述時間的寶貴?
答案:從中外文學家對時間和人生的體驗來論述觀點。
(三)閱讀作品片段,回答下列1~3小題。
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
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于那一面,但又屬于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1.根據本段,應如何理解作者揭示這種落后心態的用意?
答案:魯迅在文中揭露和批判了中國人的落后心態,即奴性,但他對中國人國民性的批判是基于啟蒙的需要,激發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
2.本片段揭示了舊時中國人怎樣的落后心態?
答案:容易茍安滿足的奴性心態。
3.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答案: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做“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的現實處境。
(四)閱讀小說片段,回答下列4~6小題。
誰不曉得沙子龍是短瘦、利落、硬棒,兩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現在他身上放了肉?!皇窃谝归g,他把小院的門關好,熟習熟習他的“五虎斷魂槍”?!挥性谝归g獨自拿起槍來,才能相信自己還是“神槍沙”。在白天,他不犬談武藝與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風吹了走。
4.沙子龍夜間練槍的活動,表現出怎樣的心理?
答案:體現了沙子龍視武藝為至寶,在內心深處和感情上仍留戀往昔拳師生活和舊日的聲名及武藝。
5.這里作者是用什么描寫手法來刻畫沙子龍形象的?
答案:肖像描寫和行動描寫。
6.文中最后一句話反映了沙子龍什么心態?
答案:主要表現了沙子龍在近代中國社會急劇變化中的復雜心態。昨日顯赫一時的聲名已隨時代變遷而成為了過去,往事不堪回首。沙子龍感到了時代的變化卻又無可奈何,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一種哀戚感。
(五)閱讀魯迅《憶韋素園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題。
是的,但素園卻并非天才,也非豪杰,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數他多。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1.為什么“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為什么“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答案:因為他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因為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
2.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
答案:贊美韋素園平凡而偉大的人格。
3.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案:比喻。
(六)閱讀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的片斷,然后回答4~6小題。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4.在這段文字中,從哪幾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對父親的感情?
答案:三處描寫。一是“我”看見父親翻越站臺去買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流了下來。二是父親買橘子回來,“我”趕緊去攙他。三是父親的離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淚又來了。三處描寫都突出了作者“我”對父親愛子之情的體悟。
5.這段文字是選取什么角度來刻畫父親形象的?
答案:選取“背影”為角度。
6.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方法?
答案:運用了肖像描寫、行為描寫、語言描寫。
?。ㄆ撸╅喿x下面的現代文,完成下列試題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難堪的。它們培植真菌,喂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它們什么都于,就差看電視了。
最讓我們不安的是,螞蟻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它們既是一些個體,做著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還想著明天,同時又是蟻冢、蟻穴這些扭動著、思考著的龐大動物體中的成分。
野地里一只獨行的螞蟻,不能設想它頭腦里想著很多。當然,就那么幾個神經元,讓幾根纖維串在一塊兒,想來連有什么頭腦也談不上。更不會有什么思想了。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而已。四只或十只螞蟻湊到一起,圍繞著路上一頭死蛾,看起來就有點意思了。它們這兒觸觸,那兒推推,慢慢地把這塊食物向蟻丘移去,但這似乎還是瞎貓撞著死老鼠的事。只有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鴉鴉蓋過地皮的數千只螞蟻的密集群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白蟻有一個方面更為奇特:群體變大時,其智慧似乎也隨之增加。兩三只白蟻,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并沒有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于是思維開始了。它們開始把小粒疊放起來,霎時間豎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個個彎度對稱的美麗拱券。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蟻們知道何時停止工作,全隊轉移到一根毗鄰的柱子,而時候一到,它們又會把兩根柱子合攏。使它們不再把材料搬來搬去轉而著手集體建筑的刺激物,也許是在它們的數目達到特定閾值時釋放的外激素。它們像受了驚一樣作出反應,它們開始騷動、激奮,然后就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
1、對第一段中“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難堪的”一 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螞蟻具有人的頑強意志,所以讓人感到難堪
B、因為螞蟻具有人的社會行為,所以讓人感到難堪
C、因為螞蟻具有人的善良品質,所以讓人感到難堪
D、因為螞蟻具有人的創造精神,所以讓人感到難堪
2、作者認為“螞蟻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一種是個體生活,一種是集體生活
B、一種是寧靜的生活,一種是喧鬧的生活
C、一種是無所事事的生活,一種是有意義的生活
D、一種是能夠獨立思考的生活,一種是盲動的生活
3、下面對第三段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就那么幾個神經元”:用輕蔑的口氣表明單個螞蟻不大可能有“思想”
B、“瞎貓撞著死老鼠”:比喻螞蟻在覓食中簡單協作的成功還存有偶然因素
C、“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句中的“它”是指一個活躍起來的螞蟻
D、“就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形容螞蟻在工作中十分投入,充滿激情
4、下面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龐大的蟻群就是一個“整體活物”
B、作者認為,龐大的蟻群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
C、作者認為,蟻群越大就越表現出智慧的因素
D、作者認為,蟻群的集體協作是受驚后的反應
答案:B A C D
語言的模糊性與模糊語言(節選)
扎德認為,自然界有很多東西,是不能進行精確分類的。他說,像星魚、細菌這類對象,分在動物還是不分在動物類,就產生一種含混狀態。“比1大得多的實數”,“美人”,“高個子”,這些概念是含混的,帶有模糊性,它們不構成數學意義上的類或集;也就是說,不能給它們下精確的定義。但是這種帶有不精確定義的“類”,卻仍在人的思維活動中,特別是在圖像識別、信息通訊和抽象的領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扎德把這個對象稱為“模糊集”。
世界上有些事物和現象是確定的,有些事物和現象是不確定的。這里存在著不確定性,有兩種不確定性:頭一種可以下明確的定義,但它不一定出現,這種事物的不確定性稱為隨機性——這是控制論以及一些新興的邊緣科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另一種是已經出現或已經存在,甚至大量存在而又很難給它下精確定義的那種不確定性,稱為模糊性。模糊概念就是從模糊性出發來分析問題的一種概念。
我們不來論證或判斷這樣一個原理(不兼容原理)是否完全符合實際——這個原理斷言,高精度與高復雜性是不相容的。但是我們不能無視這樣的事實,即人文學科(處理社會現象)是十分復雜的,且力求用高精度的計算機,處理如此復雜的現象時,目前效果還不夠理想。即使用最精確的數值計算,也很難掌握人類思維過程以及決策的高度復雜性。或者說,要對最復雜的事物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將來解決怎樣能夠修改或****上面所舉的高精度與高復雜性不兼容的原理。
如果按照形式邏輯來看模糊語言,那么,模糊語言是同精確語言相對立的。既然科學的進步以及社會生活的進步,愈來愈要求信息表達的精確性,能不能認為應當絕對排斥模糊語言呢?
不能夠這樣認為。其原因之一是人類社會生活是復雜的,而且趨勢不是走向簡單化,而是更加復雜化;要適應這種復雜性,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任何場合,任何情景,任何語境都使用絕對精確的語言,是辦不到的,不需要的,有時反而是不利的;原因之二是因為模糊性與精確性的對立,是辯證的統一,不能認為A 即是A,B即是B。“辯證法不知道什么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么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恩格斯)恩格斯批評格林的形而上學論點,德國方言不是高地德意志語,就是低地德意志語,而且認為法蘭克方言完全消失了。恩格斯經過周密的論證,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只是在格林死后法蘭克語才重新被發現;薩利克語革新成尼德蘭方言,里普利安語革新成萊茵和下萊茵的方言,這些方言部分地在不同的程度上轉變為高地德意志語,部分地則依然是低地德意志語,所以法蘭克語是一種既是高地德意志的又是低地德意志的方言?!?著重點是恩格斯加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在社會生活中既需要精確的語言,又需要模糊語言,不能夠因為在特定場合要求精確度很高的語言——甚至達到不能讀出來的機器語言那樣精確的程度——而一概排斥模糊語言;不只不能排斥,有時還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1.文章第一段中“這個對象”指代的是 ( )
A.星魚、細菌
B.比1大得多的實數、美人、高個子
C.帶有不精確定義的“類”
D.在圖像識別、信息通訊和抽象的領域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東西
答案:C(A、B、D都是舉例,“帶有不精確定義的‘類’”才是“這個對象”所指代的內容。)
2.恩格斯在自己的結論中,給“既是”、“又是”加上著重號,意在強調什么?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強調不可形而上學地將德國方言分為矛盾的兩部分。
B.強調法蘭克語的同一性(統一性)。
C.強調高地德意志方言與低地德意志方言是不可分割的。
D.強調必須批判格林的形而上學的論點。
答案:A(“既是”、“又是”在這里表明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而不是絕對矛盾的兩部分。)
3.下列對這篇節選文字有關內容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第二段中的“不確定性”,可以分為隨機性和模糊性兩類。在第三段中,作者對“高精度與高復雜性不兼容的原理(不兼容原理)”的認識是:現實存在著高精度與高復雜性不兼容的現象,將來有可能修改或****不兼容的原理。
B.在第三段中,作者要表明的主要意思是力求用高精度的計算機處理復雜的社會現象,目前效果還不夠理想。但將來是必然能夠做到的。
C.在第五段中,恩格斯說的“只是在格林死后法蘭克語才重新被發現”,恩格斯這么說,是因為格林曾斷言“法蘭克方言完全消失了”;其含義是法蘭克方言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部分地在不同程度上轉化為高地德意志語和低地德意志語而存在著。
D.作者認為不能絕對排斥模糊語言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使用絕對精確的語言反映復雜的人類社會生活是不行的;其二是模糊語言與精確語言之間沒有絕對分明固定不變的界限。
答案:B
4.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說法不符合作者認識的一項是 ( )
A.模糊語言是不可排除的。
B.模糊語言來源于客觀事物的模糊。
C.模糊語言是由語義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決定的。
D.世界上存在著可以互相轉化的矛盾,所以模糊語言終將被精確語言所代替。
答案:D
生存的秘密
最近翻看一本新出的書,專門講性格和命運的關系,倒是把歷史上成功人物的好性格一一羅列了出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漢高祖劉邦的性格。在作者看來,劉邦的性格就像太極拳的招數,剛柔相濟,陰陽變幻,說有都有,說無都無。這種性格讓劉邦根據形勢的需要,隨時彰顯某一方面的統帥面孔,使自己經常處于有利的地位。有時禮賢下士到唯唯諾諾,( 1 );有時儒雅到徹夜傾談安邦治國大計,( 2 )。我想,這大約就算是達到“大道無形”的境界了吧。
那是講大人物的,一般草民學不像,學了也大體沒用,搞不好,還被人認為瘋瘋癲癲的不正常。那么,對我們凡夫俗子,如何培養有益于安身立命的好性格呢?
我把話題先扯開一會兒。宗教不管搞得如何高妙,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人的心理需要而產生的,它較多地反映出民族的精神取向。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后來,佛教由印度東傳,到隋唐之際,已經把道教沖得七零八落┄┄
外來的佛學很快取代本土的道學,一般研究者,主要從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方面進行解釋。我不反對這種分析。我還想指出另外一個原因。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核心思想,與中華民族寬容平和的精神追求合拍,與俗世儒學的仁愛中庸也是互補的關系。至于道教,則相對勇猛威武了些(順便說一句,道教的思想與老莊之學基本不相干)。寫《西游記》的吳承恩,很明白其中的區別。大鬧天宮的孫猴子被擒拿歸案,代表道教權威的太上老君是將它放進八卦爐里燒了七七四十九天,非要毀尸滅跡不成;代表佛教的西方如來則是輕輕一翻巴掌,將猴哥壓在五行山下,讓他反省了五百年,在派個唐僧去超度他。金庸他們寫武俠小說,也注意到其解的微妙區別,少林的人大體比較忠厚老實,武當里面則常常出現像靠武力獨步天下的悲劇人物。至于武當的張三豐,當然也是寬厚長者的代表,但他從小與少林關系密切,有佛家根底,自然不足為奇。
我兜了個大圈子,回到本題上,對一般人而言,寬容隨和的性格,是比較有益于在人世間逍遙的。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如果對自己的愛人寬容些,就不會有來不及解釋的天大誤會,那場贏得千百萬男女眼淚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麥克白的問題是野心勃勃,但按現代心理學的分析,在他成長過程中,在他少年時代,肯定有心理毛病,那癥狀必然是偏狹偏激,容不得旁人比他強,要把世界上好事獨占了。
寫到此處,我相信,有的讀者在明白了我的立場后,要笑我迂腐了。眼下是市場經濟,到處都是欺詐爭斗,拼得像烏眼雞似的,誰對誰寬容啊?我承認此話千真萬確。不過,不妨去看看成功者的資料,特別是那些并非過眼云煙的成功者,政界、商界、文藝界、科技界,大大小小的成功人士,畢竟多數具備寬容大度的氣質。反之,即使一代英才如東吳周郎,虧就虧在氣量狹小,害的自己早早吐血而亡。
寬容,首先不是對他人方便,給別人好處,( 3 )。這個道理想通了,才寬容得起來。有人捐錢幫助窮人,旁人夸他樂善好施,他說是自己快樂,換得心如明鏡清水。兩者是一樣的道理。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本來苦惱煩惱就多,若能求得在家里和社會上都快快樂樂,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么?
1.在作者看來,“外來的佛學很快取代本土的道學”,原因何在?
答案:一是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二是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核心思想,與中華民族寬容平和的精神追求合拍,與俗世儒學的仁愛中庸也是互補的關系,而道教,則相對勇猛威武了些。
2.根據語境,把括號內省去的句子補出來。
(1)
(2)
(3)
答案:(1)有時威加四海到目空一切。
(2)有時流氓到揚言可與項羽分食其父的人肉羹。
(3)而是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
3.通讀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生存的秘密”的具體內容。
答案:生活在現實社會,你必須處理好社會關系,否則就有生存危機,而寬容就是處理好社會關系的法寶;追求和睦互利的生存狀態,我們將會生活得更好。
4.下面是對全文的解說,選出不恰當的兩項。
A.從“最有意思”、“算是達到了'大道無形'的境界”等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劉邦是很欣賞的。
B.作者在探討生存的秘密時,將話題扯到宗教上,而且充分地展開。在肯定了佛教的同時也否定了道教。
C.我們知道,著名學者房龍在上個世紀初就高揚“寬容”的大旗。但是,時過境遷,在如今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還竭力提倡寬容,就連作者也覺得是不合時宜的做法。
D.奧賽羅的悲劇發源于它的多義和嫉妒,麥克白的毀滅則是他沉醉于貪欲和野心的結果。莎士比亞以如椽之品,對我們尋求生存的秘密是很有益處的。
E.本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盡在視野之中,通篇充滿辯證的哲學思考,給讀者以啟迪。
答案:B、C
5.作者認為少林的人比起武當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答案:寬厚。
?。ㄊ╅喿x本文內容,回答下面試題: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旻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睆V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膘妒呛T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馀騎饹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於文法。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馀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馀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無馀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避娛磕税?。廣為圜陳外鄉,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車,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彼吩唬骸暗溎箪稓⒁呀?,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原居前,先死單于?!贝髮④娗嘁嚓幨苌险],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Я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span>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馀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馀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天子與韓嫣戲,嫣少不遜,當戶擊嫣,嫣走。於是天子以為勇。當戶早死,拜椒為代郡太守,皆先廣死。當戶有遺腹子名陵。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云鹿觸殺之。居歲馀,去病死。而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遲衰微矣。
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馀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
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馀人。且引且戰,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彼旖敌倥F浔M沒,馀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馀人。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一、選擇題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 )
A.紀傳體斷代史
B.紀傳體通史
C.編年體通史
D.國別體斷代史
【答案】 B
2.《史記》中記述先秦諸侯國以及漢代開國元勛世代相傳的事跡部分屬于( )
A.本紀
B.世家
C.表
D.列傳
【答案】 B
3.天漢三年,司馬遷觸怒漢武帝下獄受刑,是因為替誰辯解( )
A.李廣
B.衛青
C.李廣利
D.李陵
【答案】 D
4.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是( )
A.班固
B.茅盾
C.魯迅
D.李白
【答案】 C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出自于( )
A.《論語》
B.《孟子》
C.《左傳》
D.《韓非子》
【答案】 A
6.李廣將兵的特點是( )
A.行軍無部伍行陣,幕府省約文書籍事
B.士吏治軍簿至明
C.謹守法度
D.正部曲行伍營陣
【答案】 A
7.“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中“欲馳還走”的正確譯文是( )
A.想要騎馬追趕
B.想要快速逃跑
C.想要放馬奔跑
D.想要騎馬加速往回跑
【答案】 D
二、填空題
1._________是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答案】 司馬遷
2.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__________,無韻之__________?!?/span>
【答案】 絕唱;《離騷》
3.《史記》中關于經濟文化方面的專門論述部分是“__________”。
【答案】 “書”
4.“其身正,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span>
【答案】 不令而行;雖令不從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答案】因;做了
2.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答案】 依仗;屢次
3.殺其二人,生得一人。
【答案】 活捉
4.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
【答案】 同“陣”,布陣
5.“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
【答案】 許,左右
6.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答案】 而且;倘若,如果
7.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
【答案】 恰逢,正趕上
8.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答案】 到、往
9.廣之將軍,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答案】 缺糧斷水
10.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答案】 被
閱讀歐·亨利《麥琪的禮物》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她突然從窗口轉過身,站到壁鏡面前。她的眼睛晶瑩明亮,可是她的臉在二十秒鐘之內卻失色了。她迅速地把頭發解開,讓它披落下來。
這時,德拉美麗的頭發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瀉閃亮。頭發一直垂到膝蓋底下,仿佛給她鋪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經質地趕快把頭發梳好。她躊躇了一會兒,靜靜地站著,有一兩滴淚水濺落在破舊的紅地毯上。
她穿上褐色的舊外套,戴上褐色的舊帽子。她眼睛里還留著晶瑩的淚光,裙子一擺,就飄然走出房門,下樓跑到街上。
第4題 這幾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案:寫德拉在圣誕節前夕為給丈夫買禮物下決心要賣掉自己美麗的頭發的心理過程。
第5題 這幾段中德拉的心理有哪些變化?
答案:興奮、矛盾、痛苦、毅然決然。
第6題 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
答案:通過對德拉的動作和表情的描寫來刻域其心理活動。(或“動作描寫、表情描寫”)
閱讀魯迅《風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現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給他相當的尊敬,相當的待遇了。到夏天,他們仍舊在自家門口的土場上吃飯;大家見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過八十大壽,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雙丫角,已經變成一支大辮子了;伊雖然新近裹腳,卻還能幫同七斤嫂做事,捧著十八個銅釘的飯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
第7題 在小說的結尾的場面描寫中,作者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方法?
答案:細節描寫、場面描寫。(或“白描手法”)
第8題 這段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對于深化小說的主題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這段文字是小說的結尾,它寫的是辮子風波過后,一切又恢復了原樣的場面,說明中國農村在辛亥革命后沒有發生根本的變革。這段話表明這種狀況不改變,封建復辟勢力還會卷土重來,類似于辮子風波的事件還會不斷上演,從而表達了要革命就必須喚醒民眾的思想.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9題 這段文字中,“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腳”、“十八個銅釘的飯碗”具有何種象征意義?
答案:“九斤老太康健”象征農村的舊貌沒有什么變化:“六斤新近裹腳”象征著農村年青一代開始走前輩走過的老路?!笆藗€銅釘的飯碗”象征著人們仍在貧窮落后之中。修補著幾千年來的傳統舊習,沿襲傳統。
閱讀《寶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曰。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剛說了
半句又忙咽住,不覺的就紅了臉,低下頭來。
第1題 這段文字里是誰在對誰說話?
答案:是寶釵在對寶玉說話。
第2題 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說話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答案:薛寶釵這一席話表現了其對寶玉的關心,卻也認為寶玉平日品行不端、不求仕途、挨打活該。她深諳為人處世之道.謹遵封建禮制規矩.待人刷到、八面玲瓏.這說明她是一個深受封建禮教熏陶的貴族少女。
第3題 這段文字采用了怎樣的人物描寫方法?
答案:語言描寫和肖像描寫(或表情描寫、情態描寫)
閱讀聞一多的《發現》,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
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我來了,不知道是一場空喜。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1
第4題 分析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矛盾復雜的思想感情。
答案:詩人面對軍閥混戰下滿目瘡痍的祖國,內心充滿悲憤、失望。但詩人沒有因失望而沉淪,而是在失望和憤懣中升騰起一種對祖國的深沉的至痛至愛的復雜情感。
第5題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詩歌追求?
答案: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三美主張,即詩歌要有“建筑的美、繪畫的美、音樂的美”。
第6題 詩歌運用了怎樣的抒情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詩人用呼告、反復的手法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滿目瘡痍的祖國的悲憤、失望和深摯的愛。詩人沒有用具體細節從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見到的軍閥混戰、生靈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而是直接抒發自己深沉的愛和令人窒息的失望,從而使詩更凝練、概括、容量更大.表現力更強,更能扣人心弦、發人深省。
閱讀朱光潛《選擇與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用兵制勝的要訣在占領要塞,擊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風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說法。如果虛耗兵力于無戰略性的地點,等到自己的實力消耗盡了,敵人的要塞和主力還屹然未動,那還能希望打什么勝仗?做文章不能中要害,錯誤正與此相同。
第7題 這段話的論點是什么?
答案:這段話的論點是:用兵制勝的要訣在占領要塞,擊破主力,做文章也必須要切中要害。
第8題 這段議論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這段議論主要運用了類比淪證方法。
第9題 “那還能希望打什么勝仗”這句話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案:反詰。
閱讀沈從文《箱子巖》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過大端陽節。箱子巖洞窟中最美麗的三只龍船,早被鄉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狹而長,船舷描繪有朱紅線條,全船坐滿了青年槳手,頭腰各纏紅布。鼓聲起處,船便如一支沒羽箭,在平靜無波的長潭中來去如飛。河身大約一里路寬,兩岸皆有人看船,大聲吶喊助興。且有好事者,從后山爬到懸巖頂上去,把“鋪地錦”百子鞭炮從高巖上拋下,盡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團團五彩碎紙云塵,彭彭彭彭的鞭炮聲與水面船中鑼鼓聲相應和。引起人對于歷史回溯發生一種幻想,一點感慨。
第4題 這段文字描寫的是什么場景?屬于哪種描寫方法?
答案:大端陽節賽龍舟的場景。場面描寫。
第5題 這段文字渲染了怎樣的氣氛?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描寫的?
答案:群情激昂、熱鬧歡騰。河中與岸上。
第6題 這段文字的描寫與全文的中心思想有何關系?
答案:賽龍舟火爆場面的描寫突顯了湘西人民蓬勃的生命力量,這對全文所要表現的主題(深情地呼喚故鄉人民用劃龍舟的精神與熱情來重塑故鄉人的靈魂,參與歷史,改造現實)起了鋪墊和暗示作用。
閱讀茅盾《香市》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在我看來,這所謂“南洋武術班”的幾套把式比起從前“香市”里的打拳頭賣膏藥的玩意來,委實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擠得滿場沒有個空隙兒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有二百來看客。往?!跋闶小钡闹鹘恰r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
第1題 “南洋武術班”的演出為什么會遭冷落?這冷落說明了什么?
答案:武術班演出遭冷落,是由于香市的主角—農民來得很少。這冷落說明了農村經濟的凋敝對市鎮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第2題 從全文看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冷落的情景?
答案:通過與往昔香市熱鬧情景的鮮明對比,來昭示和突現全文的主題—中國經濟由封建自然經濟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轉變,并沒有給農村帶、來繁榮和富裕。
第3題 作者主要是以什么表現方法寫香市的冷落景象的?
答案:對比反襯。以“南洋武術班”的表演好看、精彩,但看客少和往昔香市“打拳頭賣膏藥的玩意”水平很低,但“擠得滿場沒個空隙兒”作對比,反襯香市的冷落景象。
閱讀《燈下漫筆》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試題。
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午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4題 這里的“食人者”、“筵席”、“廚房”各指什么?
答案:這里的“食人者”喻指中國的封建統治者;“筵席”喻指中國的固有文明;“廚房”喻指舊時的中國。
第5題 這里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社會現實?
答案:“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說明魯迅認為當時中國還處在“吃人”的時代,說明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踐踏下的中國人民民不聊生的狀況。
第6題 魯迅認為當時的青年的使命是什么?
答案:“掃蕩這些食人者”—打倒封建專制主義;“掀掉這筵席”一徹底否定破壞“吃人”的封建禮教;“毀壞這廚房”—改造舊中國,“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帶領人民當家做主。
閱讀文章,回答下列試題
趙七爺是鄰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這三十里方圓以內的的出色人物兼學問家;因為有學問,所以又有些遺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嘆批評的《三國志》,時常坐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他不但能說出五虎將姓名,甚而至于還知道黃忠表字漢升和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將辮子盤在頂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嘆息說,倘若趙子龍在世,天下便不會亂到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見今天的趙七爺已經不是道士,卻變成光滑頭皮,烏黑頭頂;伊便知道這個定是皇帝坐了龍庭,而且一定須有辮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險。因為趙七爺的這件竹布長衫,輕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來,只穿過兩次:一次是和他嘔氣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時候,一次是以前砸爛他酒店的魯大爺死了的時候;現在是第三次了,這個定又是他有慶,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第1題 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意圖是什么?
答案:通過這個人物,作者要說明辛亥革命雖然已實行了多年,但農村的封建勢力仍沒有從根本上受到摧毀和動搖,還存有著復辟的危險。
第2題 從這段文字的描寫來看,趙七爺是個怎樣的人物?
答案:是一個頑固守舊派的代表,是一個迂腐而又深諳韜晦之計的、時刻夢想復辟的封建遺老。
第3題 這段文字是通過什么方法刻畫趙七爺這個人物的?
答案:肖像描寫、細節描寫。
閱讀詩歌片段,回答下列試題。
我看見一座大樓。
正面一道窄門敞開。門里一片陰森的黑暗。高高的門檻前站著一位姑娘……一個俄羅斯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發著寒氣,隨著寒氣,從大樓里傳來一個慢吞吞的、不響亮的聲音:“啊,你要跨進這道門檻來,想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在等著你?”
“我知道,”姑娘這樣回答。
“寒冷,饑餓,憎恨,嘲笑,蔑視,侮辱,監獄,疾病,甚至于死亡?”“我知道?!?/span>
“跟人們疏遠,完全的孤獨?”
“我知道。……我準備好了。我要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擊。”
第1題 分別說明“一座大樓”、“門檻”、“一位姑娘”都象征著什么?
答案:“一座大樓”象征著偉大而壯麗的革命事業(或當時的*民族解放運動);“門檻”象征著橫在革命征途上的艱難險阻;“一個姑娘”則象征著勇于獻身的女革命者。
第2題 這段文字所表達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通過一個富吁詩意的夢,通過一組象征性的形象,作品描寫了一個女革命者立志投身革命、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第3題 從這段文字中,能夠看出這位女革命者什么性格特征?
答案:具有不怕艱難困苦、敢于面對死亡、勇于獻身的高尚品格。
閱讀《日出》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試題。
黃省三 經理!
潘月亭 石清,這是誰?他是干什么的?黃省三經理,我姓黃,我是大豐的書記。李石清他是這次被栽的書記。
潘月亭 你怎么跑到這里來。(對李)誰叫他進來的?李石清 不知道他怎么找過來的。
黃省三 (走到潘面前,哀痛地)經理,您行行好,您裁人也不能裁我,我有三個小孩子,
我不能沒有事。經理,我給您跪下,您得叫我活下去。
潘月亭 豈有此理!這個家伙,怎么能跑到這兒來找我求事。(厲聲)滾開!黃省三不過,經理——
李石清起來!起來!走!走!走!(把他一推,倒在地上)你要再這樣麻煩,我就叫人
把你打出去。(黃望望李,又望望潘。)潘月亭滾,滾,快滾!真豈有此理!
第1題 本片段里出場的人物是誰?他們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答案:黃省三:大豐銀行的小職員。李石清:銀行家潘月亭的秘書。潘月亭:大豐銀行的經理,大資本家。
第2題 從這個片段中能夠看出潘月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案:潘月亭毫無人性、鐵石心腸、兇殘狠毒。
第3題 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寫方法來突出不同人物的特點?
答案:語言、動作。
<<<相關閱讀:2022年甘肅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選擇題備考小測
版權聲明:本文“2022年甘肅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現代文閱讀訓練”來自“甘肅成人高考網”,內容來自互聯網,有關成人高考高起專、高起本、專升本的報名時間、入口、費用等信息內容請以甘肅省教育考試院官網為準。若轉載,請注明:http://www.zhaomingming.cn/beikao/2117.html,若本站收錄的信息無意侵犯了版權等相關問題,請給我們致電或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和回復。
文章評論(已有條評論)